查看原文
其他

南怀瑾:教育其实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

2017-03-03 学者荟



关注 学者荟享传递价值

微信号:xuezhehui_bj

合作邮箱:497436836@qq.com

学者荟作为公众传播平台,关注时事,关注热点,关注民生,亦传播系统化的理论,学术论文,偶发一些时事人文观点以示读者。

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和渠道,服务读者,传播价值。



南怀瑾先生是浙江温州人,1949年之后一直居住在香港。他学识渊博,思维敏锐,著述众多。他的许多著述,不但使我们了解到许多为我们所不曾听到的古代社会人与事;而且为我们判断这个时代面临的诸种问题,提供了正确的标尺。


人师难求


《礼记》上有两句话,“经师易得,人师难求”,老师有两种,一个是经师,一个是人师。古代什么叫“经师”?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。你看现在的幼稚园、小学老师,上至大学教授,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。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很多年,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、博士也很多,我自己就笑,我跟他们说,小兄弟啊,告诉你吧,学位一定让你通过,恭喜你,不过你尽管拿到博士学位,拿张文凭骗饭吃,学问还谈不上。学问连我都没有,活到老,学到老,学者效也,效法和效果,这个效果在哪里?很难了。

 

我常常说,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?我在大学里上课,派头很大,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,同学们喊立正啊,我说请坐,请坐。因为我真怕,为什么怕?我二十一岁起带兵,上场校阅,满校场几千人,喊立正!司令官万岁!那时自己留个胡子,冒充四五十岁,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!万人敬仰,一呼百诺,这个威风大吧。只要讲一声,大家都害怕了;眼睛看着茶杯,好几杯茶就来了,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啊。可是,一年以后我已经悟到了,这是什么狗屁的事,这是唱戏嘛!没有道理。所以,那个时候服侍我的勤务兵,吃饭时要帮我添饭,虽然当时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,而我吃完了自己添,勤务兵看到就傻了,他说,你不要我了啊?我说没有啊。我是人你也是人,我有两只手可以做,我现在做官,你给我添饭,我老了谁给我添?现在不能浪费我的手啊。你坐下来,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。这也是教育。

 

所以讲“经师易得”,传播知识容易,“人师难求”,用自己的行为、品性、言语影响学生,有道德有品性,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,这叫人师。我少林、武当、十八般兵器都学过,有八九十个老师,我对老师都很恭敬,后来到台湾还碰到过一两个,他看到我好高兴。我请他到家里吃饭,他爱喝酒,哎呀,我请了一次,再也不敢请了。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,慢慢喝酒,就反复谈那些讲过的事情。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,而且有前清的举人,有功名的。真正的老师,我只记得一个袁老师,另外还有一两个。

 

我现在提一个问题,由幼稚园到初高中、大学,请问哪个老师影响你一生,给你的印象最深刻,你最敬佩的有几个?我想大家跟我一样,从小受教育到现在,多少老师都忘了,为什么?“人师难求”。

 

师道尊严


中国文化分三道,师道、君道、臣道。师道超然独立于帝王和父母之上,这是做老师的尊严。上古历史有三公,当了皇帝还要请老师讲课。唐宋以后,做皇帝也要进修,每个月要请一个老师来讲课,老师是大臣学士或者翰林院的大学士,请来的这些学者叫经筵侍讲,直到清朝还保留这个制度。

 

我们称孔子是先圣,也称先师。除了孔子,还有老子,释迦牟尼都是,耶稣,穆罕默德是副教授。这些圣贤都是我们的老师,是教育家。师道超越了做领袖做皇帝的君道,和做宰相、做好干部的臣道,这三道本来合一的。古礼上,皇帝见到老师,老师不需要拜皇帝,师道很了不起。

 

那么,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?就是传统文化上的,“化民成俗”四个字,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,而是移风易俗,这是师道的精神。

 

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,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!

 

我教了一辈子,二十岁起,就看透了这些,可是我没有放弃,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。我为什么不敢写书?譬如大家都讲跟我学佛,有几个有成就我也不知道,这是客气话,跟大家客气,不是跟我自己客气。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的,没有人真去做的,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,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。孔子的一生,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人,但是真正有成就的,十来个人而已。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,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,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。教育是个牺牲,很难有成果,可是虽然如此,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。

 

师道尊严正是从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。

 

教育是增上缘


我一辈子,受旧式教育出身,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,还受过军事教育、武术教育。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,那很费时间,学出来做什么?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,教练。可是我的目的呢?是兴趣,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,我是兴趣,学会了再说。我学军事,带过兵,也教过兵,也做过官,文的武的,大学也听过课,也去上过研究所,所有的教育我都受过了,清清楚楚,那么我个人的总结下来——教育无用论,教不好一个人的。我的经验,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。一个了不起的孩子,你不给他读书,给他按在泥巴里头,他都会站起来,成为一个有用的人;站不起来的孩子,你怎么培养,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。讲到这里,想起两首诗:

 

雨后山中蔓草荣,沿溪漫谷可怜生,寻常岂藉栽培力,自得天机自长成。

自少齐埋于小草,而今渐却出蓬蒿。时人不识凌云干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

 

这两首诗就谈个人成长与教育的密切关系。教育,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,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。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“性”在学理上叫秉性。秉,就是生下来带来的,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,分成两方面,生理、身体上的,还有思想情绪上的。

 

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,老师尽量帮他,培养他,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,这是教育的目的。

 

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,当时读小学的时候,谁知道他啊,现在觉得很伟大,教育就是这个道理。

 

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,现在是政府办学校。推翻满清之后,所谓最好的学校,你们知道北大、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?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?不要迷信了,教育不是这个道理!不管哪一行业,在社会上有贡献的,或者成名的,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。

 

我有个孙子打电话找我,我问,“你是谁啊?”“我是你的孙子啊”“噢,我知道了,什么事啊?”“我的孩子要考某个中学,分数差一点点,他们告诉我,请爷爷写一封信就行了?”我说,“你的孩子男的还是女的啊?”我真的不知道,他说是男的。我说“你是我的孙子,难道不知道吗?为自己的子孙写信,向地方管教育的首长讨人情的事,我是不做的,你怎么头脑不清楚啊!”“是啊,爷爷,这个道理我懂,可是我被太太逼得没有办法,一定要给你打个电话。”我说,“告诉你的妻子,随便哪一个学校都可以出来人才,你看我一辈子都要靠自己努力,这事绝不可以做。”




来源:瞭望东方周刊 lwdflwdf


请关注公号第二篇文章

《惊呆考古学家!复活岛巨人头像下居然还有更大的》

推荐阅读

活的比父母好,如何做才能没有亏欠感?

作为心理医生的爸爸说:我永远都不会和我的女儿谈孝顺父母的事

当女儿说要和男友过夜,看看这位家长是怎么回答的!

一个57岁母亲,退出儿子“家庭”的真实经历…每个家庭的借鉴

免责声明

本平台原创或转载文章均不反映“学者荟”的意见与观点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及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所载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微信号:obsessed0911,将尽快改正或删除。


杨佩昌

签名版

《幸福离我们有多远》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选购学者签名书籍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